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18-07-02 10:58
來源:本站
管存根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難點,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特別強調:“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span>
一、精準扶貧需要慈善組織的參與
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要想打贏這場攻堅戰,就離不開慈善的參與。慈善事業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精準扶貧是慈善的歷史使命,慈善是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吨腥A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實施,并規定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慈善法將扶貧濟困寫進總則,位列六大類慈善活動之首,既是對慈善在扶貧濟困中地位作用的肯定,也是為慈善事業助推精準扶貧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既是對精準扶貧的一個保障支持,同時也是助力扶貧脫困的一個重要舉措。精確扶貧需要慈善力量注入,慈善也需要在精確扶貧中充分發揮新時代的職能與精神。慈善事業有了國家戰略的倡導推動,有了慈善法的保障支持,精準扶貧必將匯聚千千萬萬社會公眾的慈心善舉,匯成脫貧攻堅的宏大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僅推動慈善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而且也為扶貧脫困工作順利完成作出重大貢獻。我們必須全力踐行慈善宗旨的最新使命,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以慈善凝聚全社會之力,堅定信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硬戰,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進。
二、精準扶貧需要發揮慈善組織的獨特優勢
現代慈善是高度組織化的行為,遵循集體行動的愛心邏輯。解決貧困問題,既要靠政府的果敢行動和貧困戶的自力更生,也離不開慈善組織的獨特作用。
慈善組織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主體,是政府的得力助手。在社會轉型加速、社會個體離散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古老的貧困問題早已面臨新的制度環境,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征。隨著貧困原因多樣化、復雜化程度的提升和扶貧重心向微觀層面的轉變,單一主體的扶貧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整體性、全局性扶貧新形勢的需要。因此,新時期的精準扶貧決不能光靠政府單打獨斗,必須開放扶貧的多元主體,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精準扶貧的合力。這就為慈善組織參與扶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并催生了政府與慈善組織深度合作的模式,使慈善組織真正成為個人和企業參與扶貧事業的紐帶,成為政府精準扶貧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慈善組織具有貼近社會需求、精準定位扶貧的優勢。所謂精準扶貧,是根據時空環境和貧困對象等貧困因子的不同,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過程。在精準扶貧中,慈善組織特點鮮明,既有公益性、民主性、公平性,也有針對性、準確性、持續性。慈善組織與政府相比,具有不受短期政績困擾、扶貧的可持續性強,瞄定對象精準、針對性強,扶持方法個性化、靈活性強,項目領域集中、資源的配置優化、專業性和技術性較高,貼近草根、了解民情、民主參與性突出,以及志愿性、參與性強、社會信任度較高等比較優勢,當能有效彌補過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貧缺陷。
慈善組織在精準扶貧中扮演著公益催化劑的角色,有利于推動社會向善。舉全社會之力實施精準扶貧,既是中央扶貧攻堅的戰略設計,也是對貧困對象和扶貧服務市場高度細分的扶貧戰術選擇,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意志和社會慈善觀念的完美結合。在精準扶貧中,慈善組織可以扮演宣傳倡導者、意識啟蒙者、專業指導者、服務提供者和合作伙伴等多重角色。這就特別要求倚重發揮個性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優勢,組織高度分散的貧困個體,完成扶貧資源的整合輸送,使公益扶貧精準落地、開花結果;更要發揮其公益性、志愿性的魅力,扮演好公益催化劑的角色,用愛心串聯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個體,不斷激發、凝聚各個角落的愛心善行,將涓涓細流匯成扶貧的汪洋大海。同時,在精準扶貧中,慈善者將明晰愛心將流向何處、將潤澤何人、將產生何效。信息的透明和未來的可期,無疑是對慈者善舉最好的鼓勵??梢灶A見,精準扶貧借助慈善的強勁東風,將有力推動社會向善、弘揚人間大愛,涵養孕育美麗中國。
三、以慈善助推精準扶貧
盡管多年來慈善組織在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距精準扶貧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慈善組織數量眾多但良莠不齊,慈善扶貧形式多樣但總體效率不高,慈善市場活躍但競爭無序,特別是慈善組織扶貧項目趨同、內容單一,方式創新不多、能力不強。必須因時就勢,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形成以慈善助推精準扶貧的大慈善大扶貧格局。
貫徹慈善法治精神,為慈善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慈善法是我國慈善領域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大法。在慈善法實施的黃金窗口期,一要加強學習宣傳,使全社會深刻認識到,慈善法夯實了慈善領域的制度基礎,優化了慈善政策環境,推進了我國慈善法治進程。二要樹立大慈善理念。慈善法明確把六類公益活動納入到慈善的范疇,體現了現代大慈善的理念。必須深刻認識到,現代大慈善是基于志愿精神的利他活動,是對全社會的道德引領和個體公益力量的組織化過程,也是對社會的自我凈化和再造?,F代大慈善具有社會聯動性、視野廣闊性、領域多樣性、成效顯著性的特點,完全不同于單一憐憫施舍的傳統小慈善。三要堅持依法慈善,以慈善法引領慈善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慈善組織要明確法定權利與義務,依法開展精準扶貧活動,保證組織成立、資格認定、開展募捐、對象選取、項目實施等慈善流程的合法依規。同時,要合理利用激勵條款,充分發揮慈善法對于慈善事業的促進作用,拓展慈善的源頭活水,激發慈善的漣漪效應,引領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大業。
堅持多維、多向的創新導向,不斷探索慈善組織精準扶貧的新模式。在扶貧新形態下,傳統自上而下擴展扶貧意志和輸送扶貧資源的層級擴展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扶貧的精細化需求。必須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框架下引入慈善組織,積極尋求扶貧模式與時俱進的調適與創新,探索慈善組織與農戶以及村、組對接的對接合作扶貧等新模式。合作制對接模式可以依托民政部門的家庭收入核對系統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并根據慈善組織能力大小選擇靈活多樣的扶貧方式。能力小、資源少的慈善組織可選擇與一戶或幾戶貧困戶直接對接合作,靈活實行一人一策或一戶一策;能力較大、資源較多的慈善組織可選擇與一個或幾個村、組甚至于鄉鎮對接合作。但慈善組織的對接合作扶貧模式不宜超越區域界限,否則容易陷入層級擴展扶貧模式的老路。同時,慈善組織應發揮貼近基層、了解需求和靈活機動等優勢,堅持多維多向、多形態的探索創新導向,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在寧波的廣闊大地上各盡所能、探索演繹出千新萬變的扶貧模式,形成精準扶貧千帆競發的生動實踐。
組織健康發展,有序參與精準扶貧。一是嚴格行政監管。對于慈善組織的扶貧募捐、項目實施和善款使用等予以從嚴監督,保證其扶貧的真實與合法。加強慈善市場的監督管理,促進慈善組織有序競爭。二是開放社會監督。建立健全慈善扶貧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扶貧信息,重點公開募捐、項目實施和善款使用情況,便利捐款人和社會各界知曉與監督。三是依托扶貧行業樞紐性慈善組織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四是建立慈善組織扶貧評估制度,鼓勵和支持第三方采用平衡計分卡等方法對慈善組織精準扶貧進行評估,保障其扶貧的有效性。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繼的百年拼搏;這是黨帶領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讓7億多人脫貧,并將在未來兩年多讓4000多萬群眾走出絕對貧困的偉大決戰。今天,決戰已經進入倒計時,慈善精準扶貧的沖鋒號已經吹響,寧波慈善人有責任和義務動員社會力量,推動形成大扶貧的格局,為助力貧困人口跑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注入慈善的動力,寫下新時代慈善事業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