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
2018-07-02 09:18
來源:本站
作者海曙區慈善總會副會長黃尚征
我是海曙慈善組織戰線上的一名新兵,來到慈善總會工作且擔任副會長剛好一年整。到慈善后由于工作需要,接觸了一些慈善愛心人士,也走訪看望了許多慈善救助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的人和事深深打動了我,從而增強了我做好海曙慈善工作的信心!
第一次走訪企業就遇到一位“不計名利”的愛心企業家,他的企業在近十年時間里,每年都給慈善總會捐贈善款100萬元。在做好企業慈善工作的同時,這位企業的領頭雁個人也在奉獻愛心,每年讓區慈善總會幫他物色“30-50萬”不等善款的公益項目。據初步統計,在 8年的時間里,他共向區慈善總會捐贈個人善事款270萬元。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不讓記名、不讓宣傳、更不讓表彰。
在一次走訪交流中,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隱名做善事,而且還不讓我們宣傳和表彰?他說:“現在很多企業家只信奉走寺廟拜菩薩,卻不愿意履行社會責任,這樣的企業家與傳統的佛教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佛道講的是慈悲為懷、仁慈善舉,我每年拿出部分收入捐贈給慈善總會,通過你們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家庭,在某種程度上講這燒的是真香、拜的是真佛。你說哪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給菩薩上香祈福還需要到處宣傳?”他這番樸實而富有哲理的話深深打動了我,也暗示我們慈善工作者,在平時的工作中做好慈善理念傳播的重要性!
在海曙轄區里有位離休老干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從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走過來,戎馬一生,且立下赫赫戰功。在他本該享受最美好的晚年生活時,卻又投入了一項他認為最為美麗的慈善事業,而且一干就是25年。25年來他省吃儉用,不亂花一分錢,把節省下來的近100萬錢,用于支助失學和困難學生。25年,他的愛心足跡遍布西藏、貴州、四川、安徽、湖南、廣西、重慶等近十幾個省市,為289名山區孩子送去他的愛心。
我曾走進這位老人的家,看到夫婦兩樸素的打扮、陳舊的家具、簡單的飲食,我勸他們說:“ 您和老伴年紀都這么大了,行動也已經不太利索了,現在身邊應該多留點錢以備急需,對于您支助的那些困難學生,我們慈善總會會接上您的接力棒,繼續幫助他們,您老就放心吧!” 可老人還是堅持己見說:“你們慈善總會要幫助的人多嘍,我還在資助的這些人,只要我活著一定會資助到底,那怕我不在了,也會讓我的老伴堅持資助下去!”聽了老人的這番感人肺腑的話語,我被深深的感動了!
在海曙區活躍著一支龐大的慈善義工隊伍,這些義工隊伍中有大學校園的學生,有已經退休在家的老師和醫生,也有還在為養家糊口而天天奔波的出租車司機。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階層,許多人互相不認識,但他們為了一個“獻愛心”的共同心愿而走在一起。
每當海曙區“81890”服務中心組織盲人看盲人電影,那些出租車義工,會準時到盲人家里把人接到電影院并扶到各自的座位坐好,結束后再將他們送回家里。那些有醫學專業知識和文藝特長的退休老同志,自發組建 “愛心醫療隊”、“愛心慰問隊”、“愛心輔導隊”,經常深入敬老院、孤兒院、殘疾人服務中心等場所,為他們提供健康咨詢、康復保健、心里撫慰、文藝演出、理發、剪指甲等服務。年輕的大學生義工,他們常常利用節假日或課外時間,到社區、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為居民修理電器、修自行車、理發,為旅客引路解答問題,幫年老體弱的游客拎包拿東西。他們不分彼此,不知疲倦,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奉獻著愛心。
在海曙生活的這塊大愛土地上,孕育了許許多多慈善楷模,也催生出了無數讓人感動不已的人和事。這些烙著海曙印記的大愛善舉,正在被一顆顆摯誠的愛心不斷傳遞下去。作為慈善工作者,我不僅是感動,更應該為他們點贊!
在海曙區的慈善感人榜里,除了黃斌老人,還有無數個像他一樣,長期默默地為慈善事業做出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社會愛心人士,他們不為名、不為利,為的就是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能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人間的真愛。
在慈善總會我負責慈善救助工作,所以對需要救助的困難群體我有更多點感受。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脫貧攻艱有序推進,并取得重大突破。但在目前的中國醫療體制下,“病倒一個人,拖夸一個家”的現象非常突出。在實施救助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家庭原本并不困難,只因家里一個人患了場大病后就把家里的經濟拖夸了。這些家庭因為不是低?;蛘叩捅_吘墤?,所以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拾漏補缺”的慈善救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鑒于這種實際,海曙區慈善總會于2017年重新修訂完善了慈善救助辦法,出臺了《海曙區開展“十大”慈善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并于7月正式印發實施。
該意見不僅把海曙戶籍的困難群體列入救助范圍,而且也將工作和服務于海曙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列入了救助范圍。特別是救助項目和救助類型比原來有較大的增加,救助標準和救助力度比原來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如:對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的困難家庭,最高可給予15萬的一次性救助,并要求有條件的鎮鄉(街道)分會,可給予15萬的配套救助。
新的救助政策的出臺,給那些患大病而導致困境的家庭帶來了福音。作為慈善工作者,每當看到一個瀕臨垮塌的家庭,得以起死回生的時候,應該說是最感欣慰的!